电荷特性与原子结构

电荷特性与原子结构

电荷特性与原子结构


本节课我们将探讨电荷的概念及其作为电现象的根本原因的起源。我们将从历史分析入手,回顾古希腊人在用羊毛摩擦琥珀时观察到的电特性,这引出了用符号法则来描述电吸引和电排斥的模型。在微观层面,我们将探讨亚原子粒子及其如何构成物质结构中的电荷,特别关注原子的组成以及它们如何决定物质的电特性。最后强调,虽然原子可以是中性的,但由于原子和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电子的转移,它们仍会参与电现象。

学习目标
完成本节课后,学生将能够:

  1. 列举亚原子粒子及其各自的电荷和质量。
  2. 解释为什么某些材料在摩擦后会获得电荷。
  3. 描述古希腊人观察到的行为(带电琥珀)与现代电学概念之间的关系。
  4. 区分中性原子、阳离子和阴离子。

内容索引
什么是电荷?
古代的电现象
符号法则
电荷与物质结构
物质的电特性



什么是电荷?

要理解电现象,必须探讨其潜在原因。就像质量是引力的根本原因一样,电荷是电现象的根本原因。

在开始研究电磁学时,很难准确定义电荷是什么。理解这一点需要比我们初步讨论更高级的分析。然而,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电荷的行为和特性来开始熟悉电学。

古代的电现象

在古代,希腊人注意到,用羊毛摩擦琥珀后,它可以吸引某些物体。这种现象被描述为琥珀“带电”或“获得了电荷”。事实上,“电”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“ήλεκτρον (élektron)”,意思是“琥珀”。自古以来,人们观察到“带电物体”表现出以下特性和行为:

  1. 如果两个最初是中性的材料 A 和 B(没有电荷)相互摩擦,它们可能会获得电荷。这些电荷在 A 和 B 上的大小相等。
  2. 如果根据上述描述带电后的 A 和 B 接触,它们的电荷会相互抵消。

基于上述描述,可以认为物体获得了大小相等但性质相反的电荷,因此我们将这些电荷定义为“正电荷”和“负电荷”。此外,带电物体的行为可以通过符号法则来描述:

符号法则

带电物体表现出以下行为:

  • 正 x 正 = 正 → 排斥
  • 正 x 负 = 负 → 吸引
  • 负 x 正 = 负 → 吸引
  • 负 x 负 = 正 → 排斥

异性电荷相吸,同性电荷相斥。

电荷与物质结构

电荷与质量一样,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基本属性。电荷的计量单位是 库仑(Coulomb),用字母 C 表示。原子由亚原子实体组成,它们具有特定的电荷和质量,如下表所示:

粒子质量 [kg]电荷 [C]
质子1.6726219 \times 10^{-27}+1.602176634 \times 10^{-19}
中子1.6759271 \times 10^{-27}0(中性)
电子9.10938356 \times 10^{-31}-1.602176634 \times 10^{-19}

通常使用符号 p^+e^-n_0 分别表示质子、电子和中子。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,而电子围绕原子核轨道运行。原子质量的 99.9% 以上集中在原子核中。

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定义了原子的元素归属。中子的数量定义了该元素的同位素,而电子的数量决定了它的电离状态。传统上,原子被认为是中性的,如果电子过多或不足,则称为离子。离子可以是负离子(阴离子)或正离子(阳离子)。

物质的电特性

物质的电特性取决于其内部结构以及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。尽管中性原子似乎没有电荷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参与电现象。需要记住的是,电荷的性质取决于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,以及它们转移或共享电子形成键的能力。

Views: 4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